似乎是必然

update@2013-04-30
    回顾人生就像解读历史,总能找到很多理由解释它为什么会这样发展,人生和历史虽然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但走到今天又似乎是必然。有句话叫“三岁看到老”,是王老师告诉我的,咋一听感觉太武断,其实也还是能揭示一些东西。
    刚上大学的时候对计算机一窍不通,同宿舍的小猴子什么都会,Audition DW photoshop 等等软件他都会用,他会什么我就学什么,最后也差不多都会了。记得最有意思的就是学盲打,宿舍熄灯之后我都开着灯打字 ,猴子就在一边鄙视我不会盲打,寒假在家的时候练编程,强迫自己不看键盘,慢慢也就会了。大一的时候,参加学校的英语演讲比赛,坐在下面等着上场,腿直哆嗦,上了台不那么紧张了,但是身体和大脑还是很僵硬,勉强把准备的东西背完,成绩很差。还不自量力地和予一起参加某医院的logo招标,看到中标的logo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做的东西有多烂。为了开通宿舍网,一口气连逃两节课,也是第一次逃课。同学需要装系统或者问编程方面的问题也都尽心尽力地帮忙,算是践行了在第一次班会上介绍自己的时候说的一句话 “相互学习 相互帮助”。
    大二的时候参加ACM的纳新,记得自己当时在报名表上写的一句“为让创新更具有创新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” 每天都去那儿编程,十一假期也是,很多时候都只有我一个人,现在想想大学四年都没怎么享受过假期,马上要来的最后的一个暑假也有事情要做。最后的考核给我的打击很大,只做了一道题,想不通原因在哪儿,当时是归结于自己太笨,虽然通过了考核 但还是没去,觉得这么笨的人不配留在那儿。后来想到过一个原因,光顾着学习数据结构,基础的编程能力不够,有点好高骛远。
  后来去了机器人,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纳新,我的集体荣誉感特别强,身在一个集体就希望这个集体什么事情都能做到最好。通宵做了宣讲用的电子杂志、纳新用的笔试题,在纳新的教室里不知天高地厚地在黑板上写下一句“我们的目标是将大家培养成民院最优秀的学生”,奈何自己只是个打杂的。到了大二下学期各种比赛都来了,为了准备服务机器人的比赛,和三位同学通宵准备了一个月,后来去合肥拿了两个国二,还算满意。我是那种有意见就想提出来的人,这项比赛是中科大的研究生在负责,按照解决问题的得分来评结果,当时每个问题的限时是5s,每次比赛大约要跑六七十个问题。大部分参赛队用的都是中科大的方法,跑的很慢,我用的是简单的贪心的方式,十几秒就跑完了所有问题,所以当时就建议他们将解决问题的时间也评个分,后来的比赛他们就这样做了。当时还建议他们将自己的代码开源,他们没答应。接着是几次ACM的比赛,最开心的是第一次参加组队赛 当时和lrq、数学帝一个队,当我们A了三道题的时候 兴奋地难以抑制,从那次比赛开始我就彻彻底底地喜欢上了ACM,但是后来的很多次比赛都是打击、打击、打击,没有再找回那种感觉。暑假继续准备机器人的比赛,从早到晚不停地写代码 眼睛疼的要命 也只能强忍着,后来在兰州拿了两个国一。机器人有个非常让我反感的传统,不管你参没参与那个项目 奖状上都写上你的名字,就这样相互作弊,一个人能混好几个奖项,比赛之前我就在群里说 你们的项目我不管 我的项目不允许这样。申请奖学金和写简历的时候,我都只写了自己主导的项目。一个有原则的人自然想不通那些没有原则的人为什么没有原则,他们也搞不懂我为什么那么奇葩。
     原则上的分歧 让我选择离开,又去了ACM,和几位学长一起度过了一段很有意义的时光,最怀念的是和学长们一起准备ACM大连站的比赛,一个多星期的时间 每天通宵 大家一起学习 讨论问题,每天笑着入睡 激动地醒来,晚上做梦的时候还在想那道没A掉的题目。比赛的结果是惨败,在大工买了个笔筒作纪念。又是一年纳新时,按照自己的想法选人,按照自己的观念去培养他们,大三上学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那上面了,现在他们都很不错,比我强。很想陪他们一起战斗 但是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。大三下学期开始跟着王老师做项目,济民哥教了我很多东西,很想念他,后悔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没有问更多的问题 说更多的话。大三的整个暑假还有大四上学期都在做项目,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,算是体验了半个研究生的生活。


反思自己的内向
    也许是因为自己的路并不平坦,所以才会时常去想
    小学和初中我都有很多狐朋狗友(褒义)的,走路的时候勾肩搭背,上课铃响之后一起齐刷刷地站在门口喊到,课堂上喜欢捣蛋,把被老师训当成一种荣誉。初二的时候坐在老师眼皮底下,当时跟旁边的一个女生特别聊得来,上课都在说话,数学老师经常对我俩翻白眼 给警告。上学期期末跟她聊天的时候她还奇怪 我说话的口吻都完全变了,简洁 冰冷,让人不知道怎么接下去,初中那会儿却那么会扯淡,不过当时说了什么我真不记得了,反正就是不停地说 笑呵呵地说。也许是那时候就已经把人生的淡都扯完了。初三忙于学习,慢慢也变得成熟,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,高中的迷茫强化了这种性格,到大学也没有时间去修正。我不喜欢那种叽叽喳喳说个不停,却说不出半点道理 寸把深度的人,那种交谈很无聊,自然就会竭力避免自己成为那样的人,后果就是嘴巴和大脑没有好好锻炼过,想说的时候却无声了。我一直都不完全认同自己是个内向的人,虽然表现出来的确实是这样。感觉是自己的价值观、成长环境重新塑造了性格,外向的部分被封闭 没有开启。
在写完这篇博文之后 我看了《少有人走的路》 根据作者的描述 也许我是个轻度神经官能症患者吧,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也是个人心智成熟的阶梯。

反思自己的好强
    好强的结果是 什么都要和最优秀的比,但是抬头看一看,有好多自己难以逾越的高山,“十年磨一剑” “一万小时天才理论”,啊,时间好漫长,我有几个十年呢? 有些东西必须要放弃。连被誉为中国的爱因斯坦束星北,一身傲骨,最后还是向文革屈服了,而我又何等渺小。人需要跌跌撞撞地去克服自己的缺点,自卑 自大都会毁掉自己。

谈选择
    大多数选择,没办法去证明它是对是错,失败了只能归结于自己不够努力、实力不济。无论自己的选择是什么,都是为了遇见更优秀的人 做更有意义的事。既然自己有一颗泵着热血的心,又何必要强迫他冷下来?人生如昙花一现,只有一次绽放的机会,一战成名之后便是江郎才尽,周星驰永远是周星驰 他不可能拍出张艺谋那种味道的电影,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将自己最闪光的地方展现出来,独有的特质诠释了自己。

也谈理想
    我所向往的生活是,当自己有激情的时候 去拼去闯,激情退去的时候去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旅行 看看书,休息足了 准备好了 重新出发。
社会主流想要将人格式化,很多人不知道自我反省,自己变成了千千万万个毫无区别的人之一都丝毫没有意识到。当所有人都去做的时候,应该去想想  大家为什么会这么做 自己是否应该也那样做 是否喜欢去那样做,想明白了再去说、去做,而不是一头扎进去 淹没了自己。

   现在,我并不能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,只是将自己最近想的东西写下来,希望能在以后的路途中,能从这篇文章里找到些启示。
以王潮歌的一条微博结尾,那句话说的特别好 “苦难,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?当你战胜了苦难,它就是你的财富;当苦难战胜了你,它就是你的屈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