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论笔记

update@2011-07-06

做ACM的时候会经常遇到数论的题目,而且都很有挑战性,也很有趣。数论在数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,有数学女王的美称。


  1. 分解质因数
  2. 数码和
  3. 毕达哥拉斯三角形
  4. 数的规律
  5. 猜想和定理
  6. 梅森数
  7. 参考资料


1 分解质因数

分解质因数可以用来解决很多问题,比如求一个整数有多少个约数。我们能够轻易枚举出24的所有约数1,2,3,4,6,8,12,24,一个更巧妙的方法是将此整数分解质因数,得到23*31, 再求各指数加1的乘积,(3+1)*(1+1) = 8 。为什么要分解质因数呢,首先能确定的是我们必须要将其分解,这样才能递归地去求解,假设将其分解成 24 = 3*8 ,3的约数为1和3,8的约数为1,2,4,8 ,约数个数的乘积正好是8,但这是一般情况吗?再看,如果分解为 24 = 2*12,2*6 = 12 ≠ 8, 分解为3*8刚好等于8是因为3的约数和8的约数相乘没有产生重复,1乘以1,2,4,8 还是其本身,3乘以1,2,4,8分别产生了 3,6,12,24 这四个新约数。如果分解成质数,不同质数对儿的乘积得到的合数是不同的,如2m*3n≠5x*7y,这是因为如果一个数w互素于数列a1,a2,...,an 中的每一个数,则w也一定互素于它们的乘积a1×a2×a3… ×an ),最终写成一般形式:2x1*3x2*5x3*7x4*.....= n ( xi >=0 ) , 假设p为素数px的约数个数是x+1。举个例子,24 = 2*2*2*2,素数的约数为1和其本身,1每次相乘都不会产生新的约数,只有素数和已经产生的约数相乘才会产生约数,所以只有1个2时约数个数为2个,以后每乘一次增加一个约数,即2+(x-1) = x+1, 2x1的约数乘以3x2的约数产生的都是新的约数,所以最终写成一般形式为:约数个数 m = (x1+1)*(x2+1)*(x3+1).....

另一个问题刚好是反着的,求满足约数个数为m的最小整数n,看了上面的分解质因数我们知道 m = (x1+1)*(x2+1)*(x3+1).....,n = 2x1*3x2*5x3*7x4..... ( xi >=0 ) , 如果不需要求最小值不分解也可。假设m = 12 ,12 = 1*12 , n = 211*30 或者 n = 20*311等等都满足,但为了得到最小值还有更好的选择,12=3*4 , n = 23*32 = 72 ;如果写成质因乘积形式会更小 12 = 2*2*3,n = 22*31*51= 60,知道规律了吧?!

一个小笔记,如果整数N有m个约数,这m个约数的乘积等于sqrt(Nm)。

2 数码和

一个整数的各位数码和与此数本身模9的余数是相同的。原因如下:N是十进制整数,假设N = dcba,则可以表示成N = a + b*10 + c*100 + d*1000,N % 9 = (a + b*10 + c*100 + d*1000) % 9 = (a%9 + b*10%9 + c*100%9 + d*1000%9) % 9 = ((a%9) * (1%9) + (b%9) * (10%9) + (c%9)*(100%9) + (d%9)*(1000%9) ) % 9,因为10的x次方模9等于1(x>=0),所以最终化为 N % 9 = (a%9 + b%9 + c%9 + d%9 ) % 9 = (a+b+c+d) % 9

3 毕达哥拉斯三角形

三条边都为整数的直角三角形是毕达哥拉斯三角形,设两条直角边分别为x,y ,斜边为z ,直角三角形整数边长的公式为,x = m2 - n2 , y = 2*m*n , z = m2 + n2 (m,n 为任意正整数),但这个公式求出来的 x,y,z 大部分是两两互质的(这种三角形叫做本原三角形),比如 x = 9 ,y = 12 , z = 15就不能用这个公式得出。将公式改为 x = K*(m2 - n2) , y = K*(22*m*n) , z = K*(m2 + n2) 即可得出所有的毕达哥拉斯三角形。对于本原三角形而言,x y z 其中之一恒能被3整除,另一个能被5整除,两直角边之积恒能被12整除

4 数的规律

尾数为5的整数,它的平方可以很快算出来 比如115的平方为 11*(11+1)= 132,然后在132的末尾添加25,即13225。

整数的平方数必须以0、1、4、5、6、9结尾,而且平方数的各位数码之和只能为 1、 4、 7、 9(0是特殊的)。

一个简便的否定性测试判明一个数x是否是三角形数:d = x mod 9 ,如果d为2,4,5,7,8则x不是三角形数。

从1开始连续r个立方数之和必定等于第r个三角形数的平方。

13931它是素数且回文 这种数叫做回文素数. 回文素数是无限多的, 更神奇的是一些回文素数还能构成等差数列,比如(13931,14741,15551,16361,19391),再比如(10301,13331,16361,19391)。

对于Fibonacci数列f(n), f(0) = 0, f(1) = 1, f(n) = f(n-1) + f(n-2) (n >= 2) 有gcd( f(n),f(m) ) = f( gcd(n,m) ),证明过程如下。

1.f(n) 与 f(n-1) 互素(n>=2) 假设 f(n) 与 f(n-1) 不互素,设最大公约数为x ,f(n) = a*x , f(n-1)= b*x (x!=1) , 则有f(n-2) = f(n) - f(n-1)) = (a-b)*x , 可以推出 f(n-1) 与 f(n-2) 不互素,这样一步步推下去 可以推出 f(3)与f(2)不互素 ,这与1和2互素的事实相悖,所以假设不成立,因此f(n)与 f(n-1)互素。

2.f(m+n) = f(m-1)*f(n) + f(m)*f(n+1) , (m>=1,n>=1) 用归纳法证明, m为1时 f(1+1) = f(0)*f(1) + f(1)*(2) 显然成立 , 假设f(1+n) = f(0)*f(n) + f(1)*f(n+1) 成立,f(1+n+1) = f(2+n) = f(1)*f(n) + f(2)*f(n+1) = f(n) + f(n+1)也成立; m为2时,f(2+n)满足,f(2+n+1) = f(1+(n+2)),显然也满足,因为m=1的时候已经证过,以此类推. 将m和n交换一下就有 f(m+n) = f(m+1)*f(n) + f(m)*f(n-1), 比如 f(5) 你可以写成 f(3+2) 也可以写成f(2+3)。

3.如果 n%m=0, 那么 f(n) % f(m) = 0 同样用归纳法证明, 设 n = m*k, 假设 f(n)%f(m) = f(m*k)%m = 0, 当n = m*(k+1)时, f(n) = f(m*k + m) = f(m*k-1)*f(m) + f(m*k)*f(m+1), f(n) % f(m) =( f(m*k-1)*f(m) % f(m) + f(m*k)*f(m+1) % f(m) ) % f(m) = (0+0)%f(m) = 0

4.有了上面三个性质之后就可以证了。 假设 n = q*m + r, gcd(f(m), f(n)) = gcd(f(m), f(q*m+r)), 根据2,有 gcd(f(m), f(n)) = gcd(f(m), f(q*m+1)*f(r) + f(q*m)*f(r-1)) , 根据第三个公式 f(q*m) % f(m) = 0, 因为 gcd(a,b) = gcd(q*b+r, b) = gcd(b,r) = gcd(r,b), 同理 gcd(f(m), f(n)) = gcd(f(m) , f(q*m+1)*f(r)) ; 根据第一个性质,f(q*m+1) 与 f(q*m) 互素,gcd(f(m), f(n)) = gcd(f(m),f(r)) , 这就相当于欧几里得里的 gcd(a,b) = gcd(b%a, a), 最终gcd(f(m), f(n)) = gcd(f(gcd(n,m)) , f(0)) = f(gcd(n,m))。

5 猜想和定理

伯特兰猜想 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整数n 其中n > 1, 存在一个素数p,使得 n < p < 2n. 1853年切比雪夫证明了这个猜想。因此有伯特兰-切比雪夫定理:若整数n大于3,则至少存在一个素数p 使得 n < p < 2*n-2。

孪生素数猜想 存在无穷多个素数p,p+2也是素数。

哥德巴赫猜想 每个大于2的偶数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。

威尔逊定理 当且仅当p为素数时,(p-1)! + 1 ≡ -1 mod p。

6 梅森数

形如Mp=2p-1的数是梅森数,如果Mp为素数,则称其为梅森素数。

7 参考资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