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别, 别离

create@2014-05-29 00:29

去年三月份的时候决定来上海找工作,其实我一直都不想工作,提不起兴趣, 当时去也是尝试尝试,看看社会到底是怎样。当时王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,为什么要去上海? 我也说不清为什么,我当时的回答是shiboyu在上海,我觉得我和他的能力是互补的。

当时王老师给我提供了几条路,如果接受了,说不定现在正在北京挤地铁,或者在一家游戏公司coding,也可能在杭州的某所大学校园里,继续大学的生活,也可能在一家做图像的公司里在图像方面深钻。这些我都没有考虑,原因很复杂,自己也理不清楚。虽然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,但就像做acm的时候找必然规律一样,我发现了关于抉择的规律,每个人的每个选择都是最正确的选择,不是只有李开复才会追随内心,其实每个人都是跟随内心的,只是内心是随机的,外界环境是随机的。比如你去逛书店的时候随手翻了一本书,这本书中的某个观点你比较认同,坚定了自己的某种想法,你最终做的决定就会倾向于此。既然当初决定去上海找工作,那么我当时的内心想必也是倾向于此的。

如果你在大学没能遇到一个可以交一辈子的朋友,那你的大学差不多是白读了,还好自己不是太惨,有shiboyu这么一个。现在已经记不清是怎么跟他慢慢熟悉的,应该是从大一的时候做商标设计的时候开始的吧(每次想起以前做的logo都有种羞耻感,做的实在太挫了),后来一起上自习 聊天,敞开心扉去谈自己过去的缺憾,谈对未来的憧憬。大二我去了学校的创新中心,后三年基本是在创新度过的,平时联系就很少了,他不了解我的生活状态,我也不清楚他的生活状态,只是上课的时候见面聊一聊(但我基本不上课,呵呵)。后来他考研,一起在创新度过了些日子。其实创新更缺像他这样的人,他也后悔过没有去创新,因为创新这帮人都是搞工程的,不会想着去做一个可以卖的产品,基本都是埋头参加各种比赛。

我跟予的共同点其实不多,我内向,他外向,成长环境也迥异,但是可以找到相通的地方,能够相互欣赏。其实我一直都不怎么喜欢外向的人,他们总是叽叽喳喳说一些毫无深度的话或者只是copy一下流行的话题,没有自己的思考,而我希望和我对话的人能和我客观真诚地探讨一些问题。予是例外,他说的话可以让人信服,他也爱说话,但是冗余的东西少很多,我是一个非常没有耐心的人,重复会让我很痛苦,他却非常有耐心,能容忍我脾气的人还是需要很大的胸襟的。他说话的魔力在于他能将一些不起眼的东西说的很NB,而且有说服力,但目前这种能力并不完美,有吹嘘的成分,相信他以后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。

在上海这半年多,从他身上也学到很多生活上的东西,他总能把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条,我在这方面就欠缺很多,活这么久我一直都只是打理自己的精神世界,很少打理自己的现实世界。我比较理想主义,很少会把人情世故放在心上,但他是这方面的高手,他在一个地方住一年,楼上楼下的人都认识他 知道他叫什么,我在一个地方住一年可能连邻居我都不认识,哈哈~ 就好像天平的两端,自己是永远无法到达另一端的,但是需要另一端有个人来保持平衡,这就是我认为的互补吧。再举一个不同点,刚上大一的时候,有很多学长学姐会去以高价卖被子卖床单给新生,新生对新的环境完全陌生,难免被坑。他选择和其他人一样继续去坑下一届,我的选择完全相反,甚至会去站岗,告诉新生不要去买,哈哈~

把我骗来上海,自己却又回云南考研了。我一直都想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认为考研会能改变什么,他总觉得自己上的大学太挫,有遗憾,想通过研究生来弥补这种缺憾,其实是不现实的,时光不能倒流,每个人只有一次大学,第一次是最难忘的,影响最深远,当然考研的理由不单单是这一个。最想不明白的是他要去考计算机,他的天分根本就不在这里,也许是我不够了解他,就好像他认为我喜欢写程序一样,我喜欢的并不是程序本身。人总是想做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,因为就算是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也会厌倦,虽然他爱说话,但是有时候他也会觉得说太多话会烦躁。

送了予一支派克笔,希望他静下心来复习,努力提升逼格,明年成功逆袭。有生之年能够一起做成一件事情。他竟然觉得送笔太俗,他不就是爱俗吗 哈哈。

人们在创造离别这个词的时候其实是想说请不要离开吧,中国人太TMD的含蓄了。